当一方发现合同条款存在歧义时,首先应尝试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,共同探讨对歧义条款的理解,争取达成一致的解释。若协商不成,可以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(以下简称《民法典》)中关于合同解释的相关规定来确定条款的真实意思。可以参考合同的相关条款、合同的性质和目的、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来进行解释。如果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产生重大分歧,导致合同无法履行,还可以寻求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,或者依据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,如仲裁或诉讼来解决纠纷。
案例: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,合同中约定 “乙公司应在合理时间内交付货物”。然而,在合同履行过程中,对于 “合理时间” 的界定,甲、乙双方产生了分歧。甲公司认为应在一个月内交付,而乙公司则认为两个月内交付都属于合理范围。由于双方无法就该条款的理解达成一致,导致货物交付延迟,甲公司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。
法律分析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,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,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,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。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,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,结合相关条款、行为的性质和目的、习惯以及诚信原则,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。在本案例中,“合理时间” 属于约定不明的条款,双方应通过协商或依据上述法律规定来确定其具体含义。若无法达成一致,可能需要通过调解、仲裁或诉讼来解决纠纷。
律师建议:在签订合同前,双方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,确保表述清晰、明确,避免使用模糊、易产生歧义的语言。对于可能存在多种理解的条款,应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解释或说明。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条款存在歧义,要及时与对方沟通,争取友好协商解决。若协商不成,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,为后续可能的调解、仲裁或诉讼做好准备。同时,在合同中约定明确的争议解决方式,以便在出现纠纷时能够及时、有效地解决问题。